2025年9月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悄然清空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。
这个时间点很微妙——正值西贝深陷"预制菜风波",罗永浩的一句"几乎全是预制菜",让这家中国最大的连锁餐饮企业之一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。贾国龙先是强硬回应要起诉,后又开放后厨直播,结果越描越黑。最后不得不发布道歉信,承诺将中央厨房的菜品改为门店现做。
清空社交账号,或许是贾国龙意识到,在互联网时代,自己过去37年的所有豪言壮语都变成了"合订本"——那些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、掷地有声的宣言,如今都成了打脸的证据。
有意思的是,在一些北方方言里,"西贝货"恰好是假货、赝品的意思。这个巧合像极了一个隐喻:当"西贝"遇上"贾(假)国龙",当预制菜遇上"100%不是预制菜"的声明,真真假假之间,虚实难辨。
贾国龙在37年创业生涯中留下了太多前后矛盾的言论。从预制菜到上市,从万店梦想到员工管理,几乎每一个重大议题上,贾国龙都有过180度的大转弯。
展开剩余91%这不仅仅是贾国龙个人的问题。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的是一代餐饮创业者的集体困境:在效率与品质之间摇摆,在规模与初心之间挣扎,在资本与情怀之间撕裂。
让我们翻开贾国龙的"合订本",看看这位餐饮大佬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的话说成了笑话。
贾国龙的七大"合订本"1.预制菜:从推动者到否认者
这是贾国龙最硬的一个"合订本"。
2019年9月,西贝推出第一道预制菜产品羊蝎子。2020年,贾国龙更是高调推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"贾国龙功夫菜",主打的就是预制菜。他当时毫不掩饰地说:"预制菜一定是未来的大趋势。"
2022年,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《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》显示,真功夫、吉野家、西贝、小南国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高达80%以上。注意,这里说的是"西贝",不是"贾国龙功夫菜"。
2023年3月28日,更重磅的证据出现了。格兰仕集团联合广东省餐饮协会及广州酒家、陶陶居、西贝餐饮、喜市多、国联水产等企业,在佛山顺德发起成立"中国预制菜产业生态联盟"。西贝不是被动参与,而是作为创始成员之一,参与制定预制菜行业标准。
然而到了2025年9月,面对罗永浩的质疑,贾国龙却坚称:"西贝100%不是预制菜!”员工也跟着说:“是工序前置!”
从推动者到否认者,时间跨度仅仅一年半。
2.上市态度:从"永不"到"必须"
贾国龙曾经是出了名的"不上市派"。
疫情前,他多次公开表示西贝永不上市,理由是"上市会让企业失去灵活性,被资本绑架"。那时的贾国龙,颇有些清高。
2020年2月,疫情来了。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:"即使贷款发工资,也撑不过三个月。"这句话一度刷屏,让全国人民第一次意识到,连西贝这样的头部餐饮企业都如此脆弱。
危机改变了贾国龙。2020年12月,他公开承认:"我改口了,如果有合适的时机,我们会选择资本投资西贝。"
到了2023年,贾国龙不仅改口,还立下了宏伟目标:2026年完成IPO,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;2030年实现营收超千亿。
要知道,2023年西贝的营收才62亿。7年时间,从62亿到1000亿,这不是上市,这是"上天"。贾老板,最终还是被资本腐化了。
3.万店梦想:从10万家到370家
如果说千亿营收还算是个目标,那"10万家店"就纯属狂想了。
2015年到2019年期间,贾国龙不止一次公开宣称:"要在全球开10万家店,让全球每一个城市,每一条街,都开有西贝。"
作为对比,麦当劳经营了80多年,全球门店数量是4万多家。贾国龙要开10万家,相当于2.5个麦当劳。
2024年的现实是什么?西贝在全国的门店数量约370家。
从10万到370,这个差距大到已经不需要评论了。更尴尬的是,2024年贾国龙自己也承认:"西贝想做第二增长曲线,做了9年都没有做出来,在快餐方面我是失败者。"
4.员工管理:715与喜悦奖的精神分裂
在员工管理上,贾国龙展现出了惊人的"双重人格"。
2017年,贾国龙在年会上宣布,每年将拿出50%的分红作为"喜悦奖"发给员工,当年就发了7000万。他说要"把爱传出去,把利分下去"。
2020年9月,同一个贾国龙,在谈到加班现象时说:"996算个啥,我们是715、白加黑、夜总会。"翻译一下:每周工作7天,每天工作15小时,白天加晚上,夜里还总开会。
一边给员工发7000万奖金,一边让员工每周工作105小时。这种精神分裂,恐怕连员工都搞不清楚老板到底是爱他们还是要榨干他们。
2024年,贾国龙又说要"彻底向胖东来学习"善待员工。可问题是,胖东来是出了名的不加班,西贝的715怎么学?
5.定价策略:道歉与狡辩的循环
关于价格,贾国龙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循环:涨价→被骂→道歉→说不贵→又涨价。
2020年4月,西贝因疫情期间涨价被骂上热搜。贾国龙发公开信道歉:"这个时候涨价,不对。"承诺恢复原价。
2023年,西贝又因"3只蒸饺29元"登上热搜。这次贾国龙学聪明了,不道歉了,而是推出"不好吃不要钱"的承诺。
2025年预制菜风波中,贾国龙又开始喊冤:"西贝贵是餐饮业最大冤案。"
从"涨价不对"到"贵是冤案",贾国龙似乎永远在道歉和狡辩之间摇摆。
6.对消费者的态度:从"顾客是上帝"到"顾客虐我千百遍"
这可能是最暴露真实心态的"合订本"。
西贝一直标榜自己是服务至上的企业。贾国龙常说:"做好吃的菜来幸福顾客"是西贝永远不变的使命。在各种场合,他都强调要"以顾客为中心",甚至把"顾客满意度"作为考核员工的核心指标。
2025年9月15日,在预制菜风波的压力下,西贝发布致歉信。信中出现了一句话:"顾客虐我千百遍,我待顾客如初恋。"
这句话瞬间引爆舆论。"虐"这个字,彻底暴露了贾国龙内心的真实想法——他认为顾客在"虐待"西贝。哪怕后面跟着"如初恋"这样的美化,也掩盖不了这种受害者心态。
更尴尬的是,这份道歉信因为"虐"字引发巨大争议后,西贝赶紧删除重发,新版本里给"虐"字加了引号,试图淡化影响。但覆水难收,截图早已满天飞。。
7.外卖平台:一边痛骂一边依赖
这可能是贾国龙最新鲜、也最无奈的"合订本"。
2025年7月,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连用数个"疯狂"来形容外卖平台,直言平台"彻底剥夺了餐饮商家的定价权"。他愤怒地质问:"如果商家没有定价权,还叫品牌吗?"
他还心有余悸地提到,西贝曾在"毫不知情的情况下",突然涌入近1.1万个低价订单。平台"强行让西贝参与"促销活动,导致西贝不得不赔钱卖牛奶、沙棘汁和黄馍馍。贾国龙声称要坚守"做生意不能赔钱"的底线,下架了所有赔钱菜品。
话音刚落,现实就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数据显示,西贝的外卖单量占比已经达到40%。在广州的8家西贝门店中,有6家店的外卖业务处于"赔着钱卖"的状态。
一边说"做生意不能赔钱",一边6家店赔钱也要做;一边骂平台"疯狂",一边40%的营收靠外卖。贾国龙自己也承认,商家"一点办法都没有",处于"完全被裹挟"的状态。
失败的副牌帝国在贾老板频频吸睛上热搜这几年,生意做得怎么样呢?
财新曾引述业内人士的评价:贾国龙是"先开枪后瞄准"的,"想到什么就做什么,马上就要做,当天就要做"。这种行事风格在副牌战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2015年,贾国龙立下豪言:"只有做快餐才能把西贝推成国际大牌,我决心用下半辈子去赌这件事。"赌注下得很大,结果输得很惨。
西贝燕麦面(2016)宣称"4年开1000家店",结果当年就叫停。麦香村(2017)作为燕麦面的升级版,号称"3年1000家",仅存活了3个月。超级肉夹馍(2018)高调推出,悄然退场。西贝酸奶屋(2019)开业一年后关停。
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贾国龙功夫菜(2020)。这个以贾国龙本人名字命名的品牌,被他称为"后半生的赌注",要"赌西贝的下一个10年"。结果呢?从轰轰烈烈到边缘化,不过两三年时间。
2022年的贾国龙中国堡、2023年的贾国龙小锅牛肉、2024年的西贝小牛焖饭与拌面……一个接一个的新品牌像走马灯一样出现又消失。截至2024年9月,这些品牌"目前已无门店营业"。
西贝的前员工透露了内部的荒诞流程:贾国龙想发展新项目时,会成立项目部,让不同部门的员工用方案做PK,从内部选举。这种"民主"看似公平,实则是贾国龙一个人说了算——因为没人敢否定老板的新想法。
一家年营收62亿、拥有2万多员工的企业,却像个创业公司一样不断试错,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。这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位同样风格的老板董明珠,不是说这样做不好企业,而是很容易碰到天花板。
10年时间,超10个品牌,5亿元打了水漂。如果把这些资源用来深耕主业,西贝或许真能实现"千亿梦想"。可惜,贾国龙选择了最昂贵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在快餐领域是个"失败者"。
为什么贾国龙成了"合订本大王"财新引述业内人士称贾国龙是"果核中的王",这个源自《哈姆雷特》的比喻很精准:即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,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。
贾国龙似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他可以今天说"永不上市",明天说"必须上市";可以上午发7000万奖金,下午让员工715加班;可以一边推广预制菜,一边说100%不是预制菜。在他的精神世界里,这些都不矛盾——因为他是"王",王说的都是对的。
问题是,现实世界不是果壳。消费者有记忆,互联网有存档,每一句话都会变成"合订本"的素材。贾国龙在与其他行业人士的互动中表现出的疏离感,正是这种"王者心态"的体现——他听不进不同意见,也不需要听。
华与华老板甚至直接说贾国龙逻辑感人,华杉回忆起贾国龙一见面时的场景,贾国龙对他说:"我是定位理论的忠实信徒。如果你也是,我们就合作;如果你不是,我们就不合作。"华杉只回了三个字:"我不是。"随后贾国龙说:"你嘴上说不是,其实你是。" 对此,华杉感叹道,"贾总的逻辑太感人了,看在给我钱的份上我就不跟你争论了”。侧面看出其强势且不讲理的沟通方式。
贾国龙专制的作风贯彻西贝上下,是个喜欢折腾人的老板。有时他一句话,公司高层就要全部脱产,飞到一个地方集体上课。没人敢质疑老板的决定,哪怕这个决定明显是错的。开放后厨让媒体直播,结果曝光了转基因油和冷冻菜;召开1.8万人"作战大会"对抗罗永浩,结果适得其反;推出"罗永浩套餐",更是自取其辱。
后面爆出贾国龙让开放后厨前实际上在新疆旅游,必然是缺乏和管理团队的协商的。出了事之后去自己的店巡回作秀,到处挑刺。网友不买账的同时,也暴露了对自己店面运营情况的不了解。笔者很是怀疑他有多久没到自己的店面过。
西贝前员工的话很能说明问题:"按道理员工应该是热情洋溢、高歌猛进,但不少人觉得这样折腾很疲惫。"在这种绝对权威下,西贝变成了贾国龙的"一言堂",所有的决策都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想法,而不是市场的需求。
华与华的华杉在为贾国龙辩护时说,10年收了西贝6000多万咨询费,下个10年要再拿1个亿。这种利益捆绑下,连外部顾问都不敢说真话,更别说内部员工了。
贾国龙不是个例。许多餐饮企业都陷入了一种集体的精神分裂。
巴奴火锅创始人杜中兵说"火锅不是服务底层人民的",引发争议后又道歉。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"教育消费者",被骂后也认怂。这些白手起家的餐饮老板们,在成功后都患上了同一种病:既想赚大众的钱,又看不起大众;既想要品牌高端化,又离不开性价比;既想拥抱资本上市,又想保持创业初心。
更深层的矛盾是:餐饮行业想通过预制菜、中央厨房等方式实现标准化、规模化,这些过去被认为是行业进步方向的举措,如今却遭到消费者的质疑和抵制。消费者要的是"锅气"和"现做",企业要的是效率和利润。这种根本性的冲突,让每个餐饮老板都成了"精神分裂"的患者,只能遮遮掩掩,最终被自信过头的贾老板撕开了遮羞布。
很多人吐槽西贝的公关过于拉垮,或许有另一种可能,他们并不对舆论负责,而是对贾老板的随心所欲负责。餐饮行业的公关人员在危机中往往没有话语权,因为老板们"面对舆论自我表达欲更强"。他们习惯了在企业内部的绝对权威,却不懂得在公共舆论场上,真相比权威更重要,诚实比狡辩更有效。
结语贾国龙的"合订本"之所以如此丰富,恰恰因为他太爱说话、太爱表态、太爱立人设。从"永不上市"到"715工作制",从"10万家店"到"100%没有预制菜",每一个响亮的口号最后都成了打脸的巴掌。
这让人想起罗永浩的一句话。罗永浩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独特的观点和创见,"都是常识,我常说在中国成名太容易了,你说点实话就成名,你说两句实话就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。"讽刺的是,正是因为太多人不说实话,罗永浩一句"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"这样的大实话,就能掀起轩然大波。
而贾国龙越是激烈否认,越是开放后厨"自证清白",反而越描越黑。如果从一开始就承认"我们确实用预制菜,但保证安全和品质",或许反而能赢得理解。更让人无语的是,即便在清空社交账号前,贾国龙还在发大量公关文案试图挽回形象,结果每一条都被群嘲。从花600万请黄老汉代言,到千万聘请华与华做营销,再到最近的各种"声明"和"澄清",贾国龙似乎总是相信营销能解决一切问题。
但问题恰恰在于:最好的营销就是真实地履行承诺。说了"不涨价"就别涨,说了"善待员工"就别715,说了"现做现卖"就别用预制菜。可贾国龙偏偏反着来——承诺得越多,打脸得越响。
真正的赢家配资操盘十大技巧,不是说过多少漂亮话,而是留下多少兑现过的承诺。
发布于:北京市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